如蓮的喜悅 |首頁 > 課外讀物 > 課外閱讀書籍 > 如蓮的喜悅 > 初入道門(Beginning)

初入道門(Beginning)

第一個神聖的真理 The first Noble Truth

對某些人來說,性靈的探索似乎始於「痛苦」的經驗,以佛陀為例,當他看到一切生命都不能免於生老病死的痛苦時,才開始追求解脫。在靜坐苦思之後,他發現真理追尋的過程有二

  1. 痛苦的根源。
  2. 斷絕痛苦的解脫之道。

每個人尋求解脫的原因各有不同,有的因生活的瑣碎無聊而感到生命裡必定還有某些其他的意義,這種空虛的感覺驅使我們步上精神之旅。

追尋與探索之初,很可能會焦躁不安,往往向四面八方探索後,仍得不到任何實體的領悟。然而,要達到完美的境界,人們要先經由失望的過程,要先對自己本身的能力與習性感到不滿。這是所有精神意識追尋者所必須經歷的共同特點。

堅忍 Persevere

任何一位誠懇而具智慧的老師,都會告訴新加入的追尋者不要被虛有的曙光所迷惑。剛開始學真理時,整個世界似乎在一剎那間襖新的智慧之光所照亮,整個世界似乎都能以真理去瞭解,並且解決所有的問題。

然而,不用久,疑慮與幻滅會出現,我們會發現世間有很多事物還是無法以常人對真理的領悟去瞭解,或以真理的原則作適當的處理。

《易經》有云:「困難與挫折之後便是新生,事物本身便是無止盡的流動與改變。」因此,一個真理的追尋者,如果能有堅忍的信心與毅力,終會有更多的瞭解與更深的醒悟。

如何在道途上保持你明確的見解 How To Keep Your Perspective Along The Path.

修道像衝浪一樣,每一個高潮之後,必定有一個低潮,瞭解了這一點,會使你無論在高潮或低潮都能自在一點。

隨著我們性靈的淨化,我們自身的污點會顯得更濁、更大。因為當我們越是純淨時,我們也越能把自身的缺點看得更清楚。因此,當你剛踏上成長的道路時,你會想這條路到底有多長、有多遠,何時才能走完它。你也會懷疑在這一生中,你是否能走完它。

你也許會有被侷限的感覺,然而,不久你便會發現,每一件你所做的事都是成長的一部份。這時你便會醒悟到你要去的地方就是「這裡」,你將在「此時此刻」到達。

你也許會期待那頓悟的覺醒,期望它即刻發生,並且永遠在醒悟中。但這是不大可能的,不過,當你有了「原來如此」的醒悟以後,更深的醒悟是在幾乎無法察覺的漸進中展開的。

有時你會感到一切都在呆滯靜止中,似乎無法再突破、再成長,這時挫折感便會自然而然的產生。要瞭解,當你一旦踏上「道」的旅途,便不會停止,靜止只是你自己的感覺。

在追求精神意識的過程中,剛開始,你也許會採取非常肅穆嚴謹的態度,然後你會發現耶穌的哲言:「要達到最高的精神境界,人類不必自我貶損。」的真正意義,你將體會到瞭解宇宙的幽默,也是成長的一部份。

在高潮與低潮的變化之外,還有內靜與外動的變化。有時你渴望內在的寧靜,你會找一個安靜的地方打坐或沉思,有時你會靜極思動而尋求參與世俗的生活,兩者都是成長的一部份。因世俗的磨練有助於你的沉思,而在沉思過後,你也能以較超然的態度去處理現實生活。

為什麼開始追尋 Why Start

雖然每個人各有不同的踏上真理追尋之旅的理由,其基本動機仍是大致相同的。因為對人類智慧與性靈的探索,以及對身為人類在宇宙中的地方與權利的好奇,都是我們天賦的本性。

就像花有開放和謝落的時節一樣,我們有嚴格遵行傳統道德規範的時候,也有迫切地要尋求解放的時候,它是一種不可避免的自然行為。因為我們天生就有求充實的慾望,不只是充實自己,而是全人類的充實。

如何開始追尋How To Begin

就像許多事物的追尋一樣,精神意識的追尋必須從「現在」開始。我們往往因為想在「適當」的時間與「適當」的地點開始,而從未開始過。

我們不需要等待「適當」的時間與地點,唯一需要的是認識我們目前所處情況的真實意義與目的。即使在最混亂、最疑慮的時候,我們仍得努力去體認它。只有當我們能瞭解情況,而不是想像我們會變成什麼情況,才能把阻礙我們的絆腳石轉化成提昇我們的踏腳石。

尋道應有的準備 Provisions For The Journey

在「道」的旅途上,有著正確的態度是很重要的。只有在態度正確的情況下,我們才能接受生命旅程中所遭受到的挫折,並把它視為人生的一部份。

我們是在生命的旅途中,而不是被固定在命運的點面上,我們以急切的心尋求及早到達目的地,但我們也以開放的心欣賞障礙物或分歧的蜿蜒小徑,在這種坦然磊落的醒悟中,我們開始化煩惱為智慧。

從有我到無我 You Have to Be Somebody Before You Can Be Nobody.

人們往往急於打破「自我」或「我執」。然而,雖打破了一切,卻沒有建立一個健康的人生意識。使得他們一時無法適應現實生活裡的外在世界,也因而無法達到與宇宙相互歸屬的和諧境界。這完全是因為「自我意識」尚未成熟的緣故。簡單的說,我們必須要先「有我」才能達到「無我」的境界。


對心中存有希望的人,世間的困難會比較少,
對心中存有信心的人,世間沒有不可能的事,
對心中存有愛心的人,困難與不可能也變成輕而易舉。


我們所謂的開始,往往是另一個結束。
我們所謂的結束,往往是另一個開始。

T.S. ELIOT


沒有任何一個偉大的老師或父母,可以代替學生或子女走任何一步路。我們必須在自己的經歷中擴展自己的意識。因此,每一層的醒悟,都必須有各自因緣成熟的條件。

B.E. LUBICZ


如果沒有真金,世間便不會有假金。

OLD PROVERB.


除非我們對事情的結束有所瞭解,我們無法充份瞭解它開始的原因。

SEPENCER BROWN.B


明道若眛,
進道若退。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