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很有學問的大學教授前往拜訪一位師父,請求師父指點禪機,師父在他的禪房裡以茶款待教授。
那位教授一坐下來便滔滔不絕地談論禪宗哲學,師父沉默地為他倒茶。
教授一味地高談闊論,自以為有很多的醒悟,並未察覺到師父在為他倒茶。
突然間,教授發覺到茶杯已裝滿了茶,並且溢了出來,茶水把他的衣服及榻榻米都沾溼了,而師父卻仍不斷地倒著茶。
「停下來!停下來!您怎麼了?」教授叫著。
師父抬起頭來看著他說:「就像一個已裝滿了水的杯子不能再裝任何東西一樣,當你的心已裝滿了東西時,我怎能再給你任何指導呢?」
像師父的示範一樣,要學習任何東西,我們必須有虛懷若谷的胸襟。有一顆開放的心,是學習的先決條件。
要接受一杯茶,我們必須拿一個空杯子,因此無論我們的知識是如何的豐富,在知識的瀚海裡,我們仍有許多要學的東西,在這世界上,沒有人可以學盡世間所有的知識與學問。
整個生命,從出生的一到死亡為止,都是為了學習而生存的。小學、中學而後大學的學制,使很多中途失學的人很難再回到學校,這種一旦失學便永遠失去機會的壓力,否定了我們的人生應有體驗失敗的權利,也否定應有放棄後再重新開始的權利。
科技的學問和知識,並未告訴我們如何學會人情的練達、對事物的瞭解和宇宙的智慧。
但是隨著生活的磨練,我們持續不斷地成長,成熟得更深沉、更開闊。
在精神意識的「道」上,你永遠有重新開始的權利,永遠可以學到更深、更寬廣的生命智慧與意義。
學習如何袪除知識障礙
有時我們必須去掉知識的束縛,從文化的織網裡走出,文化根深蒂固在社交型態,甚至在語言的結構上。它影響我們的思想與感覺,也影響我們內心深處的潛在意識。
學會不受文化傳統的影響,是發展精神意識的第一步驟,我們必須除去舊有的習性,因為它使我們滿足於以自己為中心的坐井觀天的思想與意識。
如果說去掉知識的束縛是第一步驟,第二步驟便是學會如何學習。
一般人對真正的學習懷有恐懼與排拆。因為它往往使我們失去對舊有的知識所能有的倚賴。克服恐懼與排斥變成一種挑戰。
要克服這種恐懼,我們必須面對它而不是逃避它。必須在恐懼中仍不斷地學習新知識,恐懼自然會消失。學習的障礙也自然會消失。
像嬰兒一樣在行動中學習
約翰.赫特,一位智名的教學學家說:「唯一能學習到任何東西的方法是實際地去做。像嬰兒一樣從摸索與體驗中去學習。」
在他的著作《永遠不遲》一書中他說:「我必須接受每一分鐘都是現實人生這個事實。無論我有沒有才能,我都會盡我所能的去做一切事情。從不為自己不能做得更好而抱怨,或自卑自憐。我必須瞭解自己的錯處與短處,但我不為它而羞愧自責。我訂下目標,但我不為自己距目標太遠而憂愁。這是不容易做到的。但我們必須瞭解到不論在語言、音樂、或其它技巧的學習上,大人都比小孩學得慢,主要原因是大人不能像小孩一樣,赤裸裸地去學習。」
謙恭
只有你謙虛時,才能接受別人對你的教導,驕傲與自負,使你關閉了通往智慧的門。
真正的學習是競賽停止之後才開始的。因為無論是與別人或與自己競爭,其目的是為了滿足自我,而不是為了學習。
不要害怕做個傻子
任何一種偉大的發現無論是科學的或精神意識的,一旦被發現以後,都顯得它是那麼地簡單。那種簡單使得每一個人,包括發現它的人,都會感到未能及早發現的愚蠢。但我們忘了,在宇宙本體的心識裡,對智遇既不必感到驕傲,也不必感到羞恥。
授業解惑
當一個求道者因緣成熟時,自然會有適當的師父出現。同樣地,當一個師父因緣成熟時,自然會有許多弟子追隨著。就像花開的時候,群蜂自然會不請自來一樣。
但是真正的老師是在各人內心深處,因此不要等到你找到老師時才要開始。
各人有各人的人生,沒有任何人能使你瞭解生命的意義,你必須從自身的體驗中去學習與瞭解。一旦你瞭解了這一點,你便會把這個世界當成你精神意識成長的大學。每一件事,不論是愉快的或是痛苦的,都是它的課程。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孔子
溫故而知新,可為人師。
孔子
學習不袛是知識的聚集而已,學習是要從一個階段轉到另一個階段。
聰明的人瞭解別人,悟道的人瞭解自己。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