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蓮的喜悅 |首頁 > 課外讀物 > 課外閱讀書籍 > 如蓮的喜悅 > 內在指引(Inner Guidance)

內在指引(Inner Guidance)

一個人向禪師請求道:「師父,請您為我寫幾個最高智慧的詞句好嗎?」

禪師拿起毛筆,寫出「專注」(Attention)兩個字。

「就這樣嗎?」男人問道:「請再加幾個字好嗎?」

禪師拿起筆又寫了一次「專注」兩個字。

男人不耐煩的說道:「師父,我真的看不出這兩個字有什麼深遠的特殊意義。」

禪師提起毛筆在兩個專注之下再寫了一次「專注」兩個字。

男人憤怒道:「專注到底是有什麼特殊的意思呢?」

禪師和地回答:「專注的意思就是專注。」

「專注」看起來似乎是很簡單的事,但當我們審察自己的心識活動時,很明顯地,我們實際的專注力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理想。

對一個普通人來說,心識的浮動就像是面刻畫了許多十字交叉線的棋盤,上面充滿了主觀與偏見,他的人生也因此被這些心識的幻象所圍困。

幾乎所有「道」的修練都是基於全神貫注與專一心識的練習上。當你認為你在「道」的修練上迷失方向時,或當你被神秘學上的名詞或修持法門的技術所困惑時,只要記住任何方法都只是幫助你體驗「心物一元」的工具而已。

禪師的教導並沒有錯,專注是通往最高智慧的方法。

禪師也是以專注為基礎,達到淨化自己心識的效果。

祈禱也是在專注中體會生命的神聖,在專注中表達我們對神性的渴望。

武術、瑜珈、靈舞(Spiritual Dance)也是基於使精神意念透過身體的活動,達到意識的專一。

智慧的修持也是基於定力的培養,在凝定中專注地傾聽自性的啟發。專注是精神生活的指標,也是修行的要素。

當我們專心地去做每一件事時,不論是烹飪,是清理房間,或任何其他事情,都可以從專注中得到意識的提昇。它使得我們注意到一些日常生活中襖忽視的微細事物,使生活由渾噩轉為清明,由遲鈍轉為敏銳,心靈的空間也得以開展。

隨觀 Bare Attention

佛學裡有一個參禪的法門稱之為「隨觀」(Bare Attention),它的方法是隨時隨地、清清楚楚地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但不縱容自己陷溺在負面思想裡。

「數息觀」也是一個普遍的集中注意力的法門。其他如咒語的應用,聲音與言的應用,觀想法門的應用等,都是使注意力集中的方法。

在各式各樣的法門中用什麼方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選擇與自己相應的修持方法,一門深入,使散亂之心寧定下來。

禪定需要腳踏實地的功夫,它不是邏輯思維的戰爭,它是你與你自性成為朋友的途徑。

靜坐完畢之後 What to do after Meditation

當你靜坐一段時間以後,你會發現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保持靜坐的心境。

禪宗認為這是生活禪,他們在靜坐完畢下坐之後仍繼續在生活中練習禪定,以培養出隨時觀照自己的覺察力。

祈禱者 Prayer

在人類的本能中,我們用得最多的是談話。我們不斷地與朋友、愛人、敵人交談,也常與自己交談,甚至與上帝或我們所認同的神靈交談。這種交談我們稱之為祈禱。

祈禱並不一定要在正式的場所,事實上任何心念的傾吐,只要是屬於精神意識,便可稱之為祈禱。

一首詩、一首歌、一個悲泣、發自內心的感激或祝福,都可以稱為祈禱。

祈禱是愛的流露,它使我們打開心扉與神──「道之體」溝通,它是讚美也是祈求。

祈禱表達生命的願望,不論我們自知與否,有意識地或無意識地,我們都在祈禱,因為我們心中所期望的終會具體實現。

祈禱者(Prayer)拉丁文產意是要求(Request)、懇求(Entreat),它往往也含著對神的崇拜。

不同的宗教與傳統有不同的祈禱方式。柏拉圖曾說:「任何心智健全的人,對每一件重要的事情都會祈求庇佑。」因此,祈禱可說是人類潛在的本能。問題是我們沒有足夠的約束力使自己的祈禱持續不斷。因此,我們往往只有在緊急焦慮中才想到祈禱,也因此失去了生活中許多思想行為的支持力。

內在指引 Inner Guidance

「靜默」(Silence)是精神生活中最重要的素質。只有在靜默中,我們才能聽到發自內心的真實言語。

「內在指引」的來源,往往是沉默沒有聲音的。我們稱之為「內在指引」(Inner Guidance)、「神靈指示」(Spirit Guide),或直覺(Intuition)。每個人都可以得到它的指引,但大部份人忽視它的存在。

直覺與思想,感覺與感受,都在影響我們的生活。有些人似手有著較敏銳的直覺,然而它潛在的本能是每個人都具備的,只是有些人選擇發揮直覺的能力,有些人選擇否定它的存在而已。

要發展與內在心靈的溝通,並接受它的智慧之指引,需要在練習中加強它的力量。

羅賓.卡斯(Robbie Gass)一個心理治療師與音樂家告訴我們,發展「內在指引」(Inner Guidance)的四個步驟:

1.收攝心念(Centering)

為了能接受到你內在智慧的指引,你必須先安靜下來。「你內在的知曉(Inner Knowing)就像一池清水,能像鏡子反映出來。」卡期說:「一個擾攘紛亂的心就像池裏的波紋,使你無法看清自己的真象。因此凝定下來,是第一個必要的步驟。

2.尋問(Asking)

問題必須簡單而直接,問題越精確,答案也越能清楚。含糊的問題如:「為什麼大家都對我這麼不公平?」,會製造含糊不清的答案。

3.接收訊息(Receiving)

「問題的答案來自許多不同的方式,」卡斯說:「有些人聽到聲音,有些人看到象徵性的圖形,有些人看到排列的字,有些人感受到某種能量,有些人的體驗是難以形容的內在知曉。」

問題的答案早已在你心識裡存在著,只是你尚未體會到而已。當答案突然浮現時,通常表示這是一個清楚的訊息。把這訊息忠實的記錄下來,對你們收到的訊息先不要急著做解釋。

應用 Application

當你開始想著如何把這訊息適用於生活時,你的理性又開始活動起來了,這個內在的訊息將面臨各種錯誤的解釋。理性要把直覺合理化、邏輯化,是曲解訊息的主要原因。

譬如當你尋求與另一個人之關係時,你看到兩個人的影子彼此站開一二步,你的理性會說:「哎呀!我內在心靈的指示在告訴我說我們會分開,我也許再也不該與他相見。」然而,這也許是一種錯誤的解釋,它真正的意思可能是暗示兩人之間應有各自的空間才能建立一個良好的關係。

內在指引常是一種象徵性的顯現,它是內在心識的指點而非外在行動的指示。忠實地把訊息記錄下來,將有助於對訊息的識別與體認。

結語

無論我們的焦點是在祈禱、禪定,或傾聽內在聲音,或三管齊下的方式,我們都會陷入同一錯誤,就是過份地努力。在鬆懈與嚴格律己之間取得中之道,才能達到良好的平衡。

一個年輕人來到日本一家有名的武道館求見上師。

上師問道:「你求見我有何目的呢?」

「我希望成為你的學生,並且成為全國第一空手道名家。」年輕人回答,「需要多久的時間呢?」

「最少要十年。」

「十年太久了,如果我比任何學生都加倍努力的話,要多久呢?」

「二十年。」

「如果我日夜不停,盡我所能地練習,要多久呢?」

「三十年。」

「為什麼我越用功,所需的時間越久呢?」

「道理很簡單,欲速則不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