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恢復健康》一書裡,描述著兩個人同樣地面對著威脅生命的疾病,卻以不同態度來處理的故事。
一個在診斷後便停止工作,每日只坐在電視機前,甚至連他最喜歡的戶外活動─釣魚,他都不願意去。不久他便去世了。
另一個在診斷後的一年多裡,每日除了接受治療的幾個小時外,從未對工作懈怠過。他騰出更多的時間與家人相處,開始欣賞一些他不會注意的事物。他說:「我發現我很久很久沒有正眼瞧過花草樹木了,但現在我開始欣賞它們的美。」他的疾病非但沒有惡化,他的健康更是一天天地在恢復。
我們把疾病當作是外來的災難,是一種打擊,如果嚴重,生命便會結束;如果輕微,它是一種我們必須忍受的不舒服與不方便。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病」是一個老師,它提醒我們生活上的不協調,並且迫使我們取得生活與心識的平衡。有些時候,疾病反而是通往精神進展的大門,有限的生命與易腐朽的身體,驅使我們去尋找生命的意義與快樂。
生命的目的,是為了性靈的淨化與提昇。在這過程中,我們都難免會有失去平衡的時候,因此也就難免會生病。如果把它視為淨化與提昇的指示標誌,對生病的觀感與體驗,便會有所不同。
查理.史坦伯是一個全科醫生,宣稱道:「我們的症狀很明顯地顯示意的不平衡之所在。當我們瞭解了症狀所象徵的意義,調癒過程所該有的步驟便很明顯了。」
露易絲.惠(Louise Hay)在《治癒你的身體》(Heal Your Body)一書中,寫著某些特有的思想型態如:批判、憤怒、排斥,是致病最大的原因。她以多年的研究,整理出心理問題的癥結所產生的各種症狀,同時列出治療它們應有的正確意識與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