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露營的夜晚,在那寂靜的山谷間,我注視著熊熊的營火,向老師訴說我內心的困擾:有兩個致力精神意識教育,攜手並肩、一起努力的好朋友,為了一虛令人不解的理由而分道揚鑣,我為他們的決裂而難過。
「坐下來談談吧!」老師的語氣帶著深深的瞭解,並溫和地擁著我的肩膀。
「由別人的言行所決定的快樂不是真正的快樂。如果你把快樂建築在這世事多變的人生之上,你將永無真正的安寧。」
我們意識裡無止盡的慾念,使我們肯定一再回到這繁華塵世,並幻想著這世間自有可以滿足我們靈魂的綺麗瑰寶。我們相信,只要有所愛的男人或女人作伴,一分好工作以及一些私有產業,便可以滿足我們的慾望。可笑的是,這一切需要不過是世俗的過眼雲煙,而非出自我們靈魂真正的渴求。我們必須一再地在失望與痛苦中煎熬,直到真正瞭解至高無上的靈魂是無慾無念、無所牽絆為止。
幻滅的過程往往殘酷而令人難以接受。但是若想成熟成長,便不能避免現實生活裡的創傷。釋迦牟尼說:「苦海無邊。」只有當我們不貪戀、不執著,痛苦才能免除。
有個女人到釋迦尊前請求祂挽回逝去兒子的生命,佛陀給了她一個空碗,告訴她說:「如果妳能從一個不曾經歷過死亡的家庭化緣到一碗米,我便使妳兒子復活。」
這婦人沿門一家家乞討,然而卻沒有任何一個家庭不曾經歷過死亡的悲劇。
佛陀並非缺乏誠意或悲觀,祂只是要我們瞭解到世間沒有不滅的物質。
無論是悲哀是喜悅,我們都必須有著幾近乎殘忍的明確體認,識別空幻的酖醉與真實的喜悅。某些人、事、物與經驗往往會使我們痴迷神往,但這種痴迷虛浮而有所欠缺。
如果相信天堂可以用金錢換得,或用迷幻藥製造,那麼天堂便成為我們永遠無法企及的夢想,因為我們否定了自性裡的神聖本質。就像活在世間,清新豐足的空氣便屬於你,不必向任何人買。
向外攀緣固然不能解決我們內在的問題,過於追求內在生命也可能成為我們前進的絆腳石。我們會依賴智者的教導,依賴靜坐冥想,甚至以特定的飲食方式求取快樂,忘了我們所追求的是內心的平安和樂,而非固定的生活模式。
一味追求靜坐冥想的最高境界,就像佇足於人行道而忘了前行的目標一樣。一切定律與方法只是幫助我們達到目的的工具,我們最終還是必須放下工具。不拘泥形式,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在。
然而,如果我們真有需要,接受別人的指引仍是有相當大的助益。無論是良師益友或尋求內在生命體認的團體,都能從旁幫助我們成長。就像腿部受了傷,枴更是克服障礙的必需品。但康復以後,枴更反而成為多餘的障礙。
尋求成長的過程,緊隨著良師益友的教導,有規律地練習瑜珈、靜坐冥想或實行素食,這些都有助於我們身心平衡。在這些富於啟發的扶持之下,我們得以從自我毀減傷害的苦悶裡得到解脫。然而一無執著與依賴才是我們生命的最終目標。
生命歷鍊的報償是身心的解放和自由。瞭解到造物主無所不在,愛充滿在大千世界,真理遍布於每個角落,我們自然能放棄狹隘的執著,熱切擁抱宇宙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