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河流 首頁 > 課外讀物 > 課外閱讀書籍 智慧的河流 > 一切唯心造

一切唯心造

「當我以『愛』為靜坐冥想的主題,」一位女仕在超覺靜坐團體裡分享她的經驗:「我看到一朵色彩鮮豔的玫瑰。我以滿懷的愛心擁著它,很快地,在我腦海裡,綻放出一大片玫瑰園。」
「喔!原來如此。」坐在她旁邊的另一位女仕叫了起來,開懷地笑著說:「我本想以『光』為冥想主題,但忽然間一片紅玫瑰在我腦海浮現,美麗異常,但我不知道這些花從何而來。現在我才明白原來是妳心中愛的玫瑰園。」

「思想」並非虛縹緲,而是一個實體。它是心的產物,穿越時間與空間,並且像漣漪一樣,會使滿池的水受到波的影響而盪漾。思想的波動也會影響我們的周遭。

我們眼前所見到、接觸到的世界,便是我們思想的產物。也正是佛家所謂的「一切唯心造」。

由於自身執迷的心思與慾念,我們塑造了自己的生活環境或被吸引到某些特定的情境。

假如我們想瞭解自身經歷的前因後果,只須循著思想的軌跡,便可明白自身看似複雜難解的命運。

上週末我到鄉間度假,在山坡路上,我看著山下往來的車輛,想著是什麼原因使這些車子在路上行駛。」海蘭達問道:「孩子們,你們知道嗎?」沒有人回答。

「是看不見的思想和慾念在操縱它們。有人早上醒來『想』去看看祖母,有人『想』去郊外走走,有人『想』去釣釣魚。每個人都被自己的『思想』帶著走。汽車不過是使思想慾念走成目的的工具而已。」

我們所看到的人間萬象無不都是思想的產物。以房子做比喻吧,每一間房子都是由意念而產生的。你能想像一幢房子不經思想意念的設計架構便平空造出來嗎?

「你的身體也是思想的產物。」「天地一沙鷗」書裏的海鷗強那森這麼說。同樣地,境遇也是隨意念而生。

當代印度哲人斯武密到美國時,學生要求他為一本書拍攝瑜珈照片。雖然他已有十五年未做瑜珈,仍輕易地做了最困難的一節。有人為我解釋,說他的筋骨沒有一處僵硬老化,因為他一直保持清明的思想,隨意而自在。寧靜的心使他的身體保持活力與柔軟。

我們的內心如果有壓力、排拒或束縛,會立即反應在身體上。為了說明心靈與身體的相互關係,我找了一位強壯有力的男仕,叫他伸出手臂,同時回想他受到挫折與壓力時的心理狀況。當我握住他的手臂時,他的手臂是如此地軟弱無力。無論他如何反抗,我仍輕而易舉地扳贏了他。

然後,我再叫他回想一件最令他振奮愉快的往事。當我再度伸手扳他的手臂時,他的手臂是如此地強壯,我幾乎無法扳動。

強而有力的思想可以形成氣勢,由意識散發出來,緊緊圍繞在我們四周,改變我們的生活。雖然我們無法以肉眼洞察思想,但仍可以感受到思想的境界與力量。

當我們對一個飽受壓力的人,即使肉眼不曾看到任何明顯的徵兆,但我仍可以感到他內心的紛亂與焦慮。如果你走進發生過爭執的房間,即使爭吵的雙方早已離去,仍可以感受到那股不曾消失的狂烈暴亂氣氛。

相反地,如果房間裡聚集了一批樂觀明朗的人,當你走進,即使那些人已經離開,你仍會感到內心隨之清靜快樂。

我們也常常會因某些人的陪伴感到舒坦,只因為這些人散發著積極的思想力量。我們時時接近,便受惠於他們「思想能」的光熱。

我們必須重視思想的力量,因為這些力量可以成就我們,也可以毀滅我們。我們的人生並非憑空而來,完全是由自己的情?與慾念所創造。

我們一生的任何遭遇,無不都可以追溯到歷劫以來無止盡的執著和慾念。要改變我們的境遇,必須改變自己的心性。

任何些微的思想慾念都是因緣的種子,我們把這因緣的種子種在自己的心園,而果則結在我們的生活裡。這就是「一切唯心造」的普遍法則。

種一個心識 得一個心性

種一個心性 得一個習性

種一個習性 得一個因果

上帝已賜與你最神聖的禮物──一把開啟自由之門的鎖鑰。你要得到神聖的自由,必須由自己的內心著手。因為是心識使你迷途忘返,只有讓心識反璞歸真,你才能重獲真正的自由。
改變人類命運的力量掌握在你手中。沒有比挽救這世界更崇高的職責,也沒有其他使命更值得你投身參與。

把心靈融會於真善美之中,為四周的人放出內心的光輝,照亮他人黝暗的生命。唯有愛能消滅黑暗,唯有信心能破除疑慮。如果你體悟到祝福所帶來的奇蹟,自然而然,你將會以祝福美化你周圍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