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以前,我同一位朋友做長途旅行。旅途中,我們常為一些小事而爭論不休。穿越懷俄明州廣闊無垠的沙漠時,沿途荒涼落寞的景致,更使得我們情緒低落、意興闌珊。
在那死寂的野地,我們終於找到投宿的營地。那營地荒僻得連個管理員都沒有。我們必須自己填寫表格,自己把費用投進木箱,完全是榮譽制。當我們圖索驥找到湖邊,才發現湖水完全乾涸了,我們彷彿置身杳無人跡的星球。
我們搭好營帳,正想坐下來休息一會兒,突然附近傳來一陣尖銳剌耳的吵鬧聲,使我們大吃一驚。我們隨著聲音四處搜尋,終於在營地的另一頭找到一對已喝得爛醉如泥的夫婦,兩人正吵得不可開交。
展現在眼前的,正是我們自身的反映。我們一路上也同樣爭吵不休,這陷入相同困境的一對,使我們所有醒悟。我們在別人身上,看到了自身的弱點與缺失。
沙漠裡的教訓,使我再也不敢任意遷怒或批評他人。如果別人無意間觸怒了我,我會捫心自問:「我是不是也犯過同樣的毛病?」如果我真誠無欺地回答這個問題,答案通常是肯定的。
我們認為最不可原諒的過錯,往往在自己身上也同樣出現,而且不願意承認。接受事實需要相當大的勇氣,但一般人很少有這種勇氣。
你也許會問:「每個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難道說我們該閉起眼睛,對別人的缺點視若無睹?」
不,逃避真相是自欺欺人。盲目相信事事完美無缺是不負責任的態度,也辜負了上天賦與我們分辨是非的能力。我們來這世間的目的就是要由識別中學習什麼可為,什麼不可為。
什麼是你的惡習,什麼是別人的惡習,可由「察覺」與「反映」之不同得知。我也許察覺到房間很骯髒,一個字寫錯了,或看到一個人有喜歡打斷別人說話的壞習慣。假如我能客觀地瞭解這些錯誤,不摻雜一絲個人的情緒,那麼我只是在發揮我的識別能力。
假如我對別人的行為感到厭惡而惱怒,失去了內心的寧靜,那麼我是在「反映」。通常這表示我自身也有這些缺失,只是我不願承認。
有一回,我到朋友的鄉間別墅度假,從一隻可愛的小白鵝身上,我充分領悟到人類對事物的反應正是內心思緒的反映。
那隻小白鵝喜歡站在門口對每個經過身邊的人叫幾聲。一天早上,我特意坐在門外的走廊上,觀察每個人不同的反應。
一位以歌唱為業的女仕對這隻小白鵝說:「嘿!貝貝,你真乖,你唱的歌真好聽。」
五分鐘後,一個肥胖的男人走過說:「啊!貝貝,你又在叫肚子餓了嗎?」
然後,走過一位教授:「貝貝,你今天又要問什麼新問題?」
然而,不論別人說什麼,貝貝依然對每個經過身邊的人叫幾聲。
即使我們再不願正視自身的缺點,但遲早還是得面對一切。只有瞭解到生活真正的目的是成長,而並非表現自我,我們才能不再逃避,真正坦然迎接生命。
一旦看清楚埋藏在內心深處的潛意識,瞭解到世間萬物均是自身的反映,別人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均是自我的變貌,所有的矛盾憤怒自然煙消雲散。
我們不必急著要改變別人甚或改造世界,只須先學會改變自己。事實上,除非我們先修鍊自己的心情,谷則無法改變任何,更無法改造界。
也就是說」想齊家治國平天下,必須先由修身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