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河流 首頁 > 課外讀物 > 課外閱讀書籍 智慧的河流 > 無私的愛

無私的愛

每個人都有他自己必須承受的痛苦與不得不背負的十字架。如果我們真要奉獻自己,服務人群,那麼必須先從懷疑恐懼、自卑自憐中解脫。

怯懦與恐懼往往使我們慳吝或做出傷害別人的事。受害最深的總是身邊愛我們最多的人。然而,我們的天性中也有同情與慷慨付出的本質。

有段時間,我為了一個臥病在床的朋友感到憂愁沮喪。直到那麼一天,我必須到地方圖書館演講,講題是「積極的思想」。在途中我忽然醒悟到自己的矛盾:以我目前如此消極的情緒,如何對別人演說「積極」呢?我為自己的荒謬感到可笑。

為了那許多來聽我演講的聽眾,我極力排除所有悲觀消極的思緒。我停止憂愁與自憐,一心想著如何付出我所有的愛與智慧。否則無論我的講詞如何動人,都將不過是些虛偽矯飾的謊言。

那天晚上,我講得很成功。聚會在愉快的氣氛中結束,我自己也有種身心煥然一新的感覺。

第二天,我去看那個生病的朋友,她彷彿也感染到我的信心,跟著神清氣爽起來。

這一切只因為我讓自私怯懦的「小我」從心底消失,使自己的悲哀消沉轉為積極喜悅。

另一個無私忘我的境界,我也時常用以勉勵自己。有一回我到老人院訪問,參加了他們的聖誕茶會。這些老人很興奮地享用糖果餅乾。有個癱瘓的老太太,自己雖然已行動不便,但仍不忘轉身問我說:「你有東西吃嗎?」

我的中心頓時充滿了愛的喜悅與感激。這一段陳年往事今日想起來依然令我萬分感動,並不是因為她想到了我,而是她能在自身的苦痛中仍不忘關愛別人。她那種忘我的仁慈,使我想起聖法蘭絲的一段祈禱文:

至聖的主啊!願您使我能安慰別人,而不只是使我得到別人的安慰。使我能瞭解別人,而不只是被人瞭解。使我能愛別人,而不只是被愛。

真正的奉獻不是求任何回報付出。只有抱持這種無私的心態,我們才能免於墜入失望與空虛的苦海。

如果我們因別人忘恩負義不知感激而懊惱,那麼我們所做的一切並不是因愛而付出,只是為了交易。

即使善不曾得回報,我們仍應心存歡喜。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算真正奉獻了自己,成為上帝的使者,而不是為了滿足個人虛榮的偽善者。

耶穌以他的生命充分實踐了無私的愛。他為門徒洗腳就是典型的例子。他的一生就是為了教導世人無條件的愛。

印度哲人斯瓦密的演講會上,他開口的第一句話是:「感謝你們給我這個為你們服務的機會。」我為他的謙和的動容。

對幾百個聽眾來說──至少就我個人而言──是我們受惠於他的教導。然而,對他來說,卻認為我們給了他為神服務的機會。他不以瑜珈大師自居,心滿意足地自謙是上帝的僕人,把生活視為服務的機會。

我們常因錯誤的觀念迷失了通往上帝的路徑。攀登喜瑪拉雅山的聖母峰去尋找上帝,注定徒勞無功。

寬敞明亮的大道上,黑暗陰沉的小路旁,學校裡、劇院中,辦公室與廚房,都有上帝的存在。
事實上,不論成功失敗,都能以坦然的心胸迎接一切;事無鉅細遠近,都能以同等無私的愛服務奉獻。

不能喚醒世界而獨善其身,則覺醒毫無意義。思想家終於得走出玄思冥想的世界,與旁人分享他的智慧。真理的門徒終將得把他的所學在生活中傳授分享。

不能在生活中實踐的智慧毫無意義,不能給與的愛徒然虛空。如果對別人未曾平等看待,不論是物質或精神的施與,不過是船邊的水紋,轉眼了無痕跡。

施與不應出自同情或憐憫。真正無私的愛不是施與而是分享。施與受的關係,使雙方永遠分立在鴻溝的兩岸;只有分享一切,才能真正貼近宇宙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