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不能把智慧應用於日常生活,一切的聰明才智與任何醒悟全屬徒然。
金.馬丁路德說:「我曾歸隱修練,登峰造極達至高境界。但我終於還是選擇回到塵世凡間。」他重回大千世界繼續接受生命永不止息的挑戰,為的便是要把參透得來的智慧表達於實際生活。
生命的目的是要使人類相互關懷、和諧共處,實現心靈深處的真誠與愛。
戒定慧的修養也好,祈禱與靜坐的技巧也好,只有發揮在生活中,使我們的心靈更臻完善,才有正面的價值。
靜坐冥想必須對生活發揮積極力量,否則只是流於形式。無論祈禱中對神奉獻出多少愛,如果我們轉身便惡意批評別人,這些愛意便是虛偽矛盾。
在靜坐冥想中體悟到永恆的真理,在公車司機的臉上看到上天的福澤,才是真正生活在智慧的光芒裡。
對自性裡的光明有真正體認的人而言,生活是一連串愛與智慧的表達。對他們來說,人生無所謂高潮,無所謂低潮,也不患得患失。
有天晚上,在團體靜坐中我達到一種很「高」的境界,海蘭達卻要我唱一首歌,我實在不太願意「下來」。
海蘭達敏銳地察覺到,並說:「可憐的亞倫,他以為必須要『下來』才能唱歌。」
我恍然大悟,如果不曾拘泥於靜坐與歌唱之差別,便不會有由「高處」「下來」的困擾。我自己的執著造成了情緒的起伏。
雖說我們需要一點安靜的時光來清理龐雜的思緒,但不必離群索居,到深山做隱士,也不必拘泥於形式上數小時的打坐。
我們只須每天騰出二、三十分鐘,藉靜坐冥想調整身心與情緒,平衡理想與慾望,心靈自然能獲致豐美的碩果。
從前有個人,每天一大早就到樹林中靜坐,在靜寂中和宇宙感應,與林中花草樹木做心靈的對話。他與風聲鳥語、大自然的清新活力心領神會的交流以後,回到辦公室,為現實的人生創造理想的境界。
他就是喬治.華盛頓。
華盛頓總統的生活是最佳的說明,他同時兼顧了內在性靈的追求與外在現實的掌握。
他說:「祈禱時,要如同把一切都交託到上帝手裡。工作時,要如同把一切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印度智者尤歌南達同樣也告訴我們:「上帝遍佈在宇宙的每個角落。」在「成功的法則」一書中他說:「開始工作之前,安靜地坐著,滌清你的思慮,深深的冥想,你的自性會指引你。然後你要盡一己所能,運用世間一切物質為工具,達成你神聖的目標。」
學習靜坐不只是避開人群,把眼睛閤上而已。靜坐的真正目的是要使自己在任何時間都能保持身心清淨。
無論是在嘈雜的鬧區大街,在繁忙的辦公室或在人來人往的超級市場,都要能悠然自在。我們來到世間,就是為了要能隨時隨地以豁達開朗的心境面對無常的人生百態,尋求自性的醒悟。
很多人不瞭解日常生活裡的種種事物全是為了調整我們的心靈。把衣物洗乾淨,把房間收拾整齊,把賬簿整理清楚,我們的心靈也會井然有序。
這些效果往往可媲美靜坐冥想後的安寧。因為必須先安定好身心,才能處理任何事物。可以說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活動都有著清心滌慮的作用。
我們來到塵世只是為了從大地的脈動中體會生命的真義,從分享中學習真誠的祝福。
消極地敷衍推託只會耽誤學習的課程。在積極的生活中實踐真善美的智慧,才能獲得真正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