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把全副心力完全投注於追求完美的意念。我們所受的教育使我們把缺陷看成痛苦的根源。
有人相信上帝不存在於世間,只有死後才能接近。很多人更是認為羅曼蒂克只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這些想法,構成了灰暗否定的人生畫面,只是一味渲染苦澀,毫無任何實質的幫助。
如果以光明完美的心靈來面對人生,則世間任何生命無不都是造物者之光。在這真善美的境界中,重新肯定了生命的意義。
完美並非全力以赴的標竿,而是必須用心體會的真理。
追求完美並非虛榮,而是謙卑地把自己當成宇宙上帝的一部份。經由這種體悟,我們漸漸地學會愛我們自己。
從天真無邪的幼年開始,我們從身邊的人,包括父母、兄長或學校老師身上,感染了某種程度的嚴肅與刻板。
我們不能責怪這些人。因為照他們的想法,他們已盡其所能地給與我們他們所能瞭解的、最極限的愛。
他們也跟我們一樣,來到世間之後,在成長的過程中產生了對愛的恐懼。這是人類意識中一股巨大的暗流。
然而,也正因為這股暗流,使我們開始了最偉大的課程──在否定愛的世界裡,學習愛自己,肯定自己。
人類之所以否定自己、憎恨自己,正是聖經上所記載,人類被逐出伊甸園的原因。
伊甸園並非真實之地,而是一種意識。
伊甸園的故事,也不是既古老又遙遠,與我們毫不相干的神話。
這正是我們自己的故事,是人類進化發展的歷程。
亞當與夏娃吃了禁果,意識有了錯誤的幻覺。他們把完整的生命,分割成有悲喜善惡的碎片。
既然亞當與夏娃就是人類自身,我們仍能在心靈上重回伊甸園。我們只要記起那裡洋溢著祝福的愛與溫馨。那塊安樂土原本是那麼自然原始,不摻雜任何慾望。
重回伊甸園的鑰匙仍然放在我們離去時安置的所在。只要重溫自己的歷史,做更深刻廣泛的瞭解。
有天晚上我在靜坐時,思緒回到了兒童時期,使我領悟到自己是如何感染到自卑與害怕。
脫離嬰兒期以後,即使同年齡的小孩早已不再用奶瓶喝牛奶,我仍喜歡抱著奶瓶不放。
我母親讓我繼續使用奶瓶,但是小心翼翼,不讓別人看到。直到有一天,我不小心把奶瓶遺忘在嬸嬸家裡。嬸嬸看到奶瓶,取笑了我一番,使得我母親感到非常見不得人。
我也隨之感染到前所未有的羞恥。從此開始懷疑自己在各方面都及不上別人,變得羞怯懦弱。也許這就是我這一生走出伊甸園的開始。
看清楚這一切的前因後果,我感到重獲自由的欣喜。我明白了自己如何錯誤地因為莫須有的幻覺,變得退縮怯懦。這一番了悟,像在黑暗中見到了光明。我體會到讓生命順其自然,不矯揉做作的美妙。
上帝的完美並非童話般虛幻。也許我們鼻子不夠高,也許我們會撥錯電話號碼,不可避免地犯下許多錯誤。然而,我們仍然完美。
上帝的完美有其獨特的意義。一棵繁茂的樹並不是所有的枝葉都同樣挺拔整齊,青菜葉上的缺陷也不會影響營養與美味。
從最高的峰巔來看宇宙上帝全幅的織錦,你會發現,任何瑕疵都調和在輝煌的景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