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精選 首頁 > 分享精選 > 行星園地 > 臨在

臨在
  • 概念說明:臨在presence一詞是指某一存有物和其他存有物「在一起」的實在性及不同的深度。下面研討臨在不同的進路及說明它的不同程度:
  • 臨在不同的進路:相應於研討臨在的兩種進路有兩種不同的思想典範:較靜態的典範:此典範以實體(substance)和附質(accident)的範疇為中心,描述實在界(存有物的宇宙)中包含許多分離的實體;它們存在於一個形上的價值秩序中。在這典範下,臨在就是依照每一實體,在實在界中的位置,而與其他存有物一起的行動或品質。
    此種臨在有兩種普遍性:
    • 絕對的超越存有的臨在;它可以徹底地及以無限的強度與所有其他存有物一起臨在。受造物,因其限度,無法與其他實在界(如同無限的天主)同在。
    • 「原因」(根源)臨在於它所產生之物中;這種臨在無論在有限或無限的平面上,也稱為超越臨在。父母作為子女的原因便永遠都臨在於他們中。

    較動態的典範,以關係、結構、過程等範疇為中心。臨在就是與其他存有物的動態關係,按照自己自我超越的能力,而與其他存有物作不同程度的互相滲透。象徵性及聖事性的臨在也包括在這種臨在裡。動態臨在可以增長也可以萎縮,而此增長或萎縮可能是由自然的原因(按照大自然的韻律),也可能由理性的、自由的抉擇而來;如果某存有物積極地回應它與其他存有物的關係,它的臨在就會增長;如果消極地回應,它的臨在就會萎縮。

  • 臨在的不同程度:不同程度的臨在是按照宇宙中各存有物的程度或品質而劃分的。下面的描述將從較低程度的臨在開始,慢慢攀升至較高程度的臨在。必須謹記的是,這裡說的程度可以配合上文解釋過的兩種進路(較靜態與較動態進路)來理解:

物質臨在的特色,就是事物在時空中的延伸。例如,一塊石頭對另一塊石頭的臨在,一張紙對它所居停的桌子的臨在;一輛車從工廠出來,現在和工廠的臨在關係等。這是最低程度的臨在。

生物臨在是指在一個有機體,即一個有生命的存有物中,許多因素之間相互的較有深度的臨在。在這種臨在中,剛才那種在時空中嚴格直線型的延伸,已經初步得到超越了,如今是在有機體內部的集中,例如:有機體中的一個分子對整個有機體的臨在,比馬路上一粒石子對宇宙的臨在,是深邃多了。

自由的,有意識的臨在,有以下幾點特色:

  • 首先,這是存有物在有理性的自我意識中臨在於自我的行動或狀態。
  • 其次,這是一種藉觀念為工具,擁抱整個實在界的宇宙之臨在。
  • 藉著記憶,也是對過去的臨在。當基督徒慶祝對基督的紀念時,他們臨在於仍然活躍於現今的團體的過去中;這是救恩事件真正的「再臨在」(re-presentation)。
  • 這是在自由與愛中對其他人(受造或非受造)的臨在;這種臨在是人間最需要的臨在方式,比物質、象徵性的禮物,或言語更需要;而耶穌在祂的生活、痛苦和死亡中所實現的正是這一種臨在,而且,正由於這一種對人間動態的、徹底的臨在,耶穌基督才是人類的救主。
  • 這是對將來的臨在;人藉著假設、預測及渴望和尚未發生的未來建立一種同在,也可稱把未來提前到現在(anticipation)。神學所說「現在的、已實現的末世論」(realized eschatology) (參 90)也正是這一個意思。

聖事性及光榮的臨在是一種特殊的臨在方式,它由於基督耶穌的復活而成為可能。耶穌藉祂的復活,在祂光榮的人性確定性的與天主聖父在聖神內「在一起」。這種確定的臨在(definitive presence)超過了這個世界物質的和生物的臨在的時空限制,而成就了一種更深刻的臨在。這種新的臨在方式實現如下:

  • 首先,光榮復活的主臨在於整個宇宙,這就是所謂的宇宙性的基督(cosmic Christ)。
  • 其次,復活的主藉恩寵臨在於教會中,教會因而成為整個世界的救恩聖事。
  • 光榮的救主臨在於基督徒團體的聖事內;按照天主教的信仰,復活的主特別臨在於聖體聖事餅酒的標記下,包括在彌撒聖祭聖餐禮儀之後,復活的主仍然臨在於聖體內。
  • 復活的主臨在於在基督徒團體中代表祂的聖職人員身上。
  • 所有去世的人也在某一程度下參與這種確定性臨在,因為他們也超越了這個世界物質的和生物的臨在的時空限制。

神性的臨在包括兩種:

  • 天主聖三因為是創造者及萬有的主,即絕對的第一因,臨在於受造界,稱為全在(參 179)。
  • 天主聖三在祂絕對自由的決定中,願意與受造界在救恩歷史當中同在,就是「雅威」即祂在這裡,或「厄瑪奴耳」即「與我們同在的天主」,兩詞所表達的意思。

參考書目:
梵二,《司鐸職務與生活》法令(OT),5號。
《教會》憲章(LG),14,21,26號。
《教會傳教工作》法令(AG),9,15 號。
《禮儀》憲章(SC),7,35號。
Darlapp, A. "Gegenwart" LThK,  vol. 4.  1960. 588-592.